許多人都以為酸奶是一種飲料、冷飲或零食甜點,這真是大錯而特錯了。真正的酸奶是用牛奶添加7%白糖和乳酸菌發酵劑制成的,完全不添加水分,甚至在原料奶質量不佳時,還要額外添加奶粉或煉乳來增加蛋白質。所以,酸奶的營養成份絲毫不遜于牛奶,在許多方面比牛奶還更勝一籌!
測定證明,與原料牛奶相比,酸奶中的許多維生素含量都有所上升,如葉酸、維生素B12等,鈣和磷等礦物質也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。許多人不喝牛奶是因為不能消化其中的乳糖,而酸奶中的乳糖已經部分被轉變為乳酸,喝牛奶不舒服的人也可以放心地飲用。
經過乳酸菌的發酵作用,牛奶蛋白質被分解成許多碎片,其中有一些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成分和抗菌成分。乳酸菌本身也是有益菌,它能夠在腸道中抑制有害微生物,激活腸道免疫細胞,減少寶寶患胃腸道感染的機會。此外,酸奶還能提高寶寶的消化吸收功能,促進食欲,改善排泄功能。可以說,酸奶的好處是數也數不完的。
許多寶寶不喜歡牛奶,卻對酸奶情有獨鐘,父母一定要鼓勵這個好習慣。實際上,無論寶寶是否喜歡喝牛奶,培養她或他愛喝酸奶都將使孩子受益終生。冬天喝酸奶有點涼,可以先從冰箱中取出,在室溫下放一兩個小時之后再給孩子喝。
酸奶中的乳酸菌有抑制雜菌的作用,可以在4℃下存放2周以上。如果儲存后有點酸不必介意,只是乳酸菌的發酵有點“過頭”而已,不妨礙健康。如果酸奶中生出霉斑,或聞到酒味、異味,才是被污染的跡象,那就一定不要喝了。
盡管如此,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,飲食過熱和食道癌等多種消化道疾病息息相關。這是因為人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組成的,非常嬌嫩,只能耐受50—60℃的食物,超過這個溫度,食道的黏膜就會被燙傷。過燙的食物溫度在70—80℃左右,像剛沏好的茶水,溫度可達80—90℃,很容易燙傷食道壁。如果經常吃燙的食物,黏膜損傷尚未修復又受到燙傷,可形成淺表潰瘍。反復地燙傷、修復,就會引起黏膜質的變化,進一步發展變成腫瘤。
中醫也不主張飲食過熱。在消化道內,食物的消化過程適宜在接近體溫的溫度下進行。過熱的食物會導致氣血過度活躍,胃腸道血管擴張,對腸胃產生刺激。
因此,最合適的食物溫度是“不涼也不熱”。許多家長在給小寶寶喂飯時,都會吹至微溫后再喂,其實,這個溫度對成人來說同樣是最合適的。用嘴唇感覺有一點點溫,也不燙口,就是最適宜的。同樣,人們在飲水時也應該講究溫度。日常最好飲用溫水,水溫在18—45℃之間。過燙的水不僅會損傷牙齒的琺瑯質,還會強烈刺激咽喉、消化道和胃黏膜。即使在冬天,喝的水也不宜超過50℃。如果實在怕冷,可以多吃些姜、胡椒、肉桂、辣椒等有“產熱”作用的食物,既不會損傷食道,還有額外的保健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