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夏無病三分虛”,立秋飲食需注意,秋老虎肆虐,人極易倦怠、乏力、納呆。
民諺有:立夏栽茄子,立秋吃茄子。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。民俗立秋前一天
把瓜、蒸茄脯、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,于立秋當日吃下。中國古老的養生
之道最注重季節氣候變化,四時不同,飲食起居隨時變化。立秋以后氣溫由熱轉
涼,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,食欲開始增加。這時候就要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
飲食,以補充夏季的消耗,并為越冬做準備。
“貼秋膘”
北京立秋后,北方民間素有“貼秋膘”一說。什么是“貼秋膘”呢?在炎熱的夏
季,有厭食之感。一旦立秋,就意味著涼爽的天氣快到了,于是就開始萌發了要
做點好吃的想法,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,所以叫“貼秋
膘”。
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,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,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
健康不無關系。“民以食為天”,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,人們當然忘不了吃
。所以北京、河北一帶民間流行“貼秋膘”。伏天人們胃口差,所以不少人都會
瘦一些。清朝時,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。當然大多是稱小孩,將體重
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,體重減輕叫“苦夏”。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
以胖瘦做標準。瘦了當然需要“補”,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“貼秋膘”,
吃味厚的美食佳肴,當然首選吃肉,“以肉貼膘”。這一天,普通百姓家吃燉肉
,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、紅燜肉,以及肉餡餃子、燉雞、燉鴨、紅燒魚等。
“咬秋”
杭州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。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。立秋時大
人孩子都要吃秋桃,每人一個,吃完把核留起來。等到除夕這天,把桃核丟進火
爐中燒成灰燼,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。天津等地立秋時節流行“
咬秋”。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。清朝張燾的《津門雜記
》中記載:“立秋之時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瀉。”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、蒸
茄脯、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,于立秋當日吃下,為的是清除暑氣、預防痢
疾。四川東、西部還流行喝“立秋水”,即在立秋正刻,全家老少各飲一杯,據
說可消除積暑,秋來不鬧肚子。
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,秋后進補正當時
立秋是農家重視的大節氣。“秋前北風秋后雨,秋后北風干河底”,即指立秋前
刮北風,秋后必會下雨;立秋后刮北風,則冬天可能會干旱。對于過去只能靠天
吃飯的農人來說,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于吃了。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“渣
”,就是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,并有“吃了立秋的渣,大人孩子不嘔
也不拉”的俗語。
按照中醫理論與中華養生學,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,這既是對夏季損耗
的彌補,也是為冬季貯存體能、積蓄能量的需要。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
立秋的習俗
今年8月8日是立秋。作為秋天的開端,民間流傳著很多習俗,今天小編為您
介紹立秋的習俗,快來看看你都知道這些習俗嗎!
1、吃西瓜
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,稱為啃秋。而立秋這天,也往往是這一
年最后一次吃西瓜——人們覺得立秋后,早晚天氣變涼,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
生影響,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。
2、食秋桃
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,每人一個,吃完把核留起來。等到除夕這天,
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,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。
3、吃清涼糕
在金華市民的心里,立秋吃西瓜、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。何為清
涼糕?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,倒在碗里。待第二天早上,結成一整塊。遠看
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,然后切成小塊,撒上白糖、醋、薄荷,清涼爽口、酸甜
開胃。
4、吃“福圓”
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。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,子孫會做大官,而且
龍眼又稱為“福圓”,所以有俗諺: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。
5、食小赤豆
從唐宋時起,還有在立秋,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。取七粒至十四粒
小赤豆,以井水吞服,服時要面朝西,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。
6、吃“渣”
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“渣”,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,并有“
吃了立秋的渣,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”的俗語。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,很
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。四川、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
代表。
7、懸秤稱人
清朝時,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,再將體重與立夏
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,體重減輕叫叫“苦夏”。那時的人們認為,既然瘦了就需
要“補”,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“貼秋膘”。
8、貼秋膘
民間有句俗語:立秋到,貼秋膘,冬去春來身體好。說的是天涼以后,人們
應該多吃些肉食,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、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,提高免疫力
。不過,許多網友表示,現在的生活不比從前,平日里已經吃得很好、夏天也注
意保養,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別食補。
9、立鰍
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,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。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
,立秋這天稻田里的泥鰍就會在水里立直。所以每到立秋,有經驗的老無錫人都
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里,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。
10、吃餃子
沈陽立秋當然要“搶秋膘”包餃子(吃黃瓜會越來越瘦,吃茄子會越來越胖
)。在東北有句俗語:坐子不如躺著,好吃不如餃子。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
子,習慣叫“搶秋膘”。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,秋天就能體格健壯,補上夏天
流掉的油水。
11、稱水
以前,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裝滿水,容器的大小要一樣,然后稱
重。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,就表明伏水重,那么秋天雨水就少。如果立秋后的
水重,那么秋天雨水就多,有可能形成秋澇。在淮安,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
習,根據水質輕重,推測秋水漲落,水重則是不祥之兆,舊有秋水漲,賣漁網之
說。
12、吃雞蛋
此外,立秋這天,在我國其他地區還有吃雞蛋、桃子等習俗。雞蛋,性平,
補氣虛,有安神養心的功能。雞蛋不傷脾胃,嬰幼兒、孕婦、產婦、病人等都適
合,但不宜多吃,每天1~2個比較合適。
sss
13、祈福
在常州的武進地區,立秋會舉辦秋會紀念猛將菩薩,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
。另外,由于古時候,常州經常發生蝗蟲災害,在立秋當天農民也會往稻田里插
上三角旗,驅趕蝗蟲。在鹽城的民間也流傳著“爭秋奪福”的說法,這至少有兩
三千年的歷史。
補之品,比如茭白、南瓜、蓮子、桂圓、黑芝麻、紅棗、核桃、山藥、扁豆、銀
耳、百合等,均可起到滋陰、潤肺、養胃、生津的補益作用。
立秋飲食注意
秋天果實大量成熟,瓜果、豆莢類蔬菜種類很多,魚、肉、禽、蛋也比較豐富。
人們選擇食物的范圍擴大了,但要注意平衡膳食。多吃溫、軟、淡、素、鮮的食
物,生津、潤燥的新鮮蔬菜和時令水果,避免涼、燙、硬、辣及油膩的食品,忌
暴飲暴食,“飲食有養,貴在調配”。總之,秋季養生應以“平衡膳食、辨證配
膳”為原則,進行合理的膳食搭配,才是最好的養生方略。
進補需四忌,立秋養生方安然
忌虛實不分
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,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,虛癥又有陰虛、陽虛、
氣虛、血虛之分,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,否則適得其反,會傷害身體。保健養
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,但起碼應把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。偏寒
者畏寒喜熱,手足不溫,口淡涎多,大便溏,小便清長,舌質淡脈沉細。偏熱者
,則手足心熱,口干,口苦,口臭,大便干結,小便短赤,舌質紅,脈數。若不
辨寒熱妄投藥膳,容易導致“火上加油”。
忌多多益善
任何補藥費用過量都有害。認為“多吃補藥,有病治病,無病強身”是不科學的
。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,會引起腹脹、不思飲食;過服維生素C,可致惡心、嘔
吐和腹瀉。
忌重“進”輕“出”
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,餐餐大油膩,這些食物代謝后
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,需及時排出,而生活節奏的加快,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
甚至便秘。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“負營養”的保健新觀念,即重視人
體廢物的排出,減少“腸毒”的滯留與吸收,提倡在進補的同時,亦應重視排便
的及時和通暢。
忌恒“補”不變
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,轉服某一種補品,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“偏食”、
“嗜食”,這對健康是不利的。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,亦有一定的
副作用,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。尤其是老年人,不但個臟器功能均有
不同程度的減退,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,而且不同的季節,對保健藥物和
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。因此,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,不能恒補不
變,一補到底。
當前位置:立秋,你吃對了嗎?
立秋飲食注意
“一夏無病三分虛”,立秋飲食需注意,秋老虎肆虐,人極易倦怠、乏力、納呆。
民諺有:立夏栽茄子,立秋吃茄子。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。民俗立秋前一天
把瓜、蒸茄脯、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,于立秋當日吃下。中國古老的養生
之道最注重季節氣候變化,四時不同,飲食起居隨時變化。立秋以后氣溫由熱轉
涼,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,食欲開始增加。這時候就要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
飲食,以補充夏季的消耗,并為越冬做準備。
“貼秋膘”
北京立秋后,北方民間素有“貼秋膘”一說。什么是“貼秋膘”呢?在炎熱的夏
季,有厭食之感。一旦立秋,就意味著涼爽的天氣快到了,于是就開始萌發了要
做點好吃的想法,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,所以叫“貼秋
膘”。
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,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,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
健康不無關系。“民以食為天”,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,人們當然忘不了吃
。所以北京、河北一帶民間流行“貼秋膘”。伏天人們胃口差,所以不少人都會
瘦一些。清朝時,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。當然大多是稱小孩,將體重
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,體重減輕叫“苦夏”。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
以胖瘦做標準。瘦了當然需要“補”,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“貼秋膘”,
吃味厚的美食佳肴,當然首選吃肉,“以肉貼膘”。這一天,普通百姓家吃燉肉
,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、紅燜肉,以及肉餡餃子、燉雞、燉鴨、紅燒魚等。
“咬秋”
杭州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。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。立秋時大
人孩子都要吃秋桃,每人一個,吃完把核留起來。等到除夕這天,把桃核丟進火
爐中燒成灰燼,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。天津等地立秋時節流行“
咬秋”。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。清朝張燾的《津門雜記
》中記載:“立秋之時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瀉。”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、蒸
茄脯、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,于立秋當日吃下,為的是清除暑氣、預防痢
疾。四川東、西部還流行喝“立秋水”,即在立秋正刻,全家老少各飲一杯,據
說可消除積暑,秋來不鬧肚子。
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,秋后進補正當時
立秋是農家重視的大節氣。“秋前北風秋后雨,秋后北風干河底”,即指立秋前
刮北風,秋后必會下雨;立秋后刮北風,則冬天可能會干旱。對于過去只能靠天
吃飯的農人來說,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于吃了。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“渣
”,就是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,并有“吃了立秋的渣,大人孩子不嘔
也不拉”的俗語。
聯系我們Contact Us
江蘇翌樺餐飲管理有限公司
訂餐熱線:025-87739369
蔣經理:13236553655
地址:南京市江寧區上元大街300號